导航菜单

×
通识・新闻

通识教育学院组织开展基层教学活动(一)——深化艺术概论教学改革 塑造新时代美育新课堂

2025年9月19日上午,通识教育学院公共基础教研室《艺术概论》课程组开展新学期集体教学活动。三位授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《艺术学概论》,聚焦“OBE”理念与美育目标的深度融合,共绘课程建设新蓝图。

吃透马工程教材,重塑理论教学体系

课程组一致认为,马工程教材是“课程思政”与“美育灵魂”的交汇点。经系统梳理,提出“理论分层、案例分层、应用分层”的“三阶递进”策略。

1.基础理论层——锚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,厘清“艺术本质、艺术功能、艺术接受、艺术发展”四大支柱,构建理论框架,审视艺术与社会、历史的互动;

2.经典案例层——精选中外20个标杆艺术案例,构建“作品—语境—价值”解读模型,标杆案例分析,塑造鉴赏-批评-创造能力;

3.课堂应用层——开发“课堂反转辩论”“线上云策展”“艺术微批评”三类任务单,拓展思维边界,实现知识迁移。

最终确立“理论引领—案例解析—课堂实践”三级闭环,助力学生形成“认知—判断—批评—创造”的审美能力“上升螺旋桨”。


创新教学方法,落地“以学生为中心”

转变传统“满堂灌”教学方式,课程组发布“双驱动”教学新引擎。

1.问题导向驱动——每章设置“40+10”问题包(40个理论元问题+10个课程案例追问),引导学生“课前查、课中辩、课后练”;

2.项目实践驱动——打造“纪录片切片+情景互动模拟+艺术云观展”三维项目链,学生以“策展人”“批评家”“鉴定师”等身份完成课程模拟任务;

3.同步上线“线上资源魔方”:微课切片、著作画廊、AI审美助教,实现“课前自学—课中互动—课后转化”智慧循环。

浸润美育理念,升级课程设计

课程组将“以美育人、以美化人”写进新的教学大纲,创新设计“课堂美学体验”模块。

1.多觉沉浸——联动校手稿馆,把真迹、数字影像、环绕音响带进教室,打造艺术现场;

2.跨学科审美——开设“艺术×哲学×文化”工作坊,邀请文学、史论、AIGC领域教师同堂授课,让学生在多学科对话中“见”美、“解”美、“鉴”美、“创”美。

固化实施路径,保障教学成效

为确保改革落地,课程组同步发布“四大配套”。

1.《艺术学指南》讲稿——细化每章教学重难点、思政融入点、美育契合点,促进全面发展,树立正确价值导向;

2.“经典案例库”——新增NFT数字艺术、AI生成艺术等前沿案例,把握最新趋势,激发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;

3.“艺术实践项目包”——涵盖书画史、城市色彩、元宇宙策展等挑战任务,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;

4.“多元评价量表”——过程性评价占20%,期中作业+期末作业占比80%,随堂练习全程数据留痕、即时反馈。

通识教育学院公共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刘瀚超总结:此次教学活动让“教材优势”转化为“教学胜势”,让“美育目标”落地为“课堂常态”。下一步,课程组将以“数字+美育”双轮驱动,持续迭代教学方案,打造具有吉林动画学院辨识度的《艺术概论》精品课,为学校迎评促建贡献通识力量。新学期,新起点,《艺术概论》课程组将深耕教学改革,以艺术之美涵养时代新人,让每一堂课都成为“向美而行”的精神之旅。

 


编辑
王瑞琪
初审
王瑞琪
复审
陆彦莉
终审
杨翠平
出品单位
通识教育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