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1日中午,通识教育学院在 B602 教室召开 2025-2026 学年第一学期限选课第一次教学例会。本次会议以 “学术共同体” 视角重构限选课治理范式,旨在将课堂升维为“高阶认知—价值塑造—创新实践”三元耦合的育人场域,为学校迎评促建注入通识硬核支撑。会议由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副主任赵洋主持,限选课全体主讲教师参会。会议围绕教学规范、质量提升、创新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,为新学期限选课教学工作划定方向、明确路径。

锚定教学根基:以“四律”共识筑牢质量底线
会议开篇即明确顶层治理框架,将教学核心要求压缩为 “四律”,为教师教学行为划定清晰标准。在学术纪律方面,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执行站立授课制度,每次课程提前20分钟到场进行课前准备,确保教学大纲、教案、进度表、教材、点名册 “教学五样材料” 零缺失,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保障课堂教学有序开展。
职业纪律层面,会议着重强调课程管理的严肃性:严禁随意调窜课,特殊情况需按流程提前报备;学生缺勤数据实行 “周周清” 机制,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出勤情况可追溯、可管控;学院联合学校督导组将开展“飞行抽检”,随机抽查课堂教学状态,每周反馈教学秩序检查结果,以常态化监督倒逼教学规范落地。
在课程设计上,会议提出以成果导向教育(OBE)理念为指引,采用“反向溯源”思路设计教学环节,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精准匹配。同时,明确课程思政“时政微切片”嵌入要求,每堂课需结合学科特点融入时政元素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
课程反馈机制建设同样成为重点。会议要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,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课程安排的意见建议,建立 “教学案例策略实时动态迭代” 机制,根据反馈情况持续优化教学方案,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。
聚焦质量提升:以 “三维突破” 打造通识金课
围绕 “两性一度” 金课建设标准,会议从认知层级、案例创新、学习挑战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,推动限选课教学质量实现进阶。在高阶性培养方面,明确课程设计需对标布鲁姆认知层级,确保高阶认知内容占比不低于50%,引导学生从“知识记忆”向“能力建构”转变;创新性建设上,要求每门课程融入的学科交叉前沿案例占比不低于 30%,结合吉林动画学院学科特色,引入数字媒体、文化创意、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前沿成果,拓宽学生学术视野;挑战度提升方面,设定学生平均课后深度学习时长不低于两小时的目标,通过布置探究性作业,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。
为激活课堂教学氛围,会议倡导教师创新采用多样化课堂互动模型,包括翻转课堂、小组发表、实时讨论、知识情景剧、知识图谱梳理及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形式,打破传统“教师主讲、学生旁听”的单向教学模式,构建“师生互动、生生协作”的沉浸式教学场景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。
针对课程思政建设,会议提出 “三维映射” 实施路径:在思政维度,每门课程需精心设计 4-6 个课程思政案例,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家国情怀、职业道德、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;在学科维度,以专业前沿知识为锚点,将思政教育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,避免“两张皮”现象;在价值维度,确保课程思政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映射,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明确行动路径:以 “清单管理” 推进教学落地
为保障教学目标有序达成,会议制定了清晰的 “行动清单”,明确关键时间节点与任务要求。Week 8启动期中作业发布工作,期中作业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;Week 14发布期末作业,期末鼓励学生产出高质量学习成果;Week 16开展期末数字化存档工作,确保每位学生提交一件代表性期末作业,为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能力分析提供依据。
凝聚育人共识:以“双轮驱动”书写通识新篇
会议最后强调,为进一步优化“大通识+小通识”课程体系,提升教学质量,本次例会以“微观教学治理”对接学校“宏观质量管理”,为学生成长赋能、为学校发展助力。全体教师以“学术艺匠”打磨教学细节,以“育人初心”坚守教育使命,双轮驱动推动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与会教师纷纷表示,将严格落实会议要求,结合自身课程特点,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、创新教学方法、强化教学管理,切实把“以学生为本”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,坚守五负责办学宗旨。此次限选课教学例会的召开,为通识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、凝聚了共识,为后续教学质量提升与育人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未来,通识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探索更科学、更高效的教学模式,拓展学生成长平台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,为学校迎评促建与高质量发展贡献通识力量。
-
编辑
-
王瑞琪
-
初审
-
王瑞琪
-
复审
-
陆彦莉
-
终审
-
杨翠平
-
出品单位
-
通识教育学院